這一次,嫦娥 5 號從風暴洋的北部取了 2 公斤的土壤和巖石樣本。如果順利返回地面的話,夠科學家們忙上一陣子的,不知道要發多少篇頂級期刊的論文。為什么大家對這次取樣這么關注呢?因為月球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讓科學家們撓頭。比如說月亮到底是從何而來呢?月亮實在是太特殊了。水星和金星是沒有衛星的。火星從小行星帶里俘獲了兩個歪瓜裂棗。唯獨月亮又大又圓,比例大得出奇。所以,月球的起源就成了一個謎。
當然,月球之謎還有很多。阿波羅登月總共采集了 380 公斤的月球土壤和巖石標本,蘇聯的月球系列探測器也帶回了 400 克左右的月球巖石和土壤。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阿波羅計劃的 4 個獨立的樣本,綜合蘇聯月球探測器的樣本,他們發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有些巖石標本屬于“隕擊熔巖”。也就是因為隕石撞擊的巨大能量而熔化,后來又冷卻下來變成了一塊巖石。這些隕擊熔巖就代表著一次又一次的隕石撞擊。經過放射性同位素分析,這些隕擊熔巖普遍都是 39 億年前形成的。同一年,加州理工的科學家團隊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地球上很難找到年齡超過 38 億年的巖石,由此,38 億年前的事兒,我們只能依賴從月球上取回的樣本,以及從太空掉下來的隕石。加州理工的團隊發現,從月球上采集的隕擊熔巖的年齡集中在 39 億年前,上下不過 5000 萬年的一個狹窄區間之內。按照概率分析,這段時間內月球被隕石砸得非常慘,被隕石撞擊的概率大增。所以,他們就把這件事成為“終極月球災難”。不過這個名字后來被改稱了“后期重轟炸期”,也可以翻譯成“晚期重轟炸期”,簡稱 LHB。
不過當時用的放射性元素分析畢竟比較粗糙,因此很多人對這個結論還將信將疑。而且總是有人懷疑,阿波羅任務和蘇聯月球系列探測器取得的樣本太少,只能代表月球表面 4% 的面積,不能說明問題。到了 2000 年,科學家們找到了新的辦法。那就是利用月球隕石來做分析。當小行星撞擊月球表面的時候,說不定就會有塊石頭被崩飛了,月球引力很小,用不了多大力氣就可能飛出月球的引力范圍,反而被地球捕獲,最后掉到地球上成為隕石。我們不知道月球隕石到底來自于月球的什么部位,應該是具有更強的隨機性,更能說明問題。經過分析,這些隕石的年齡起碼達到了 38 億年。說明在 38 億年前,的確是發生過一系列非常密集的撞擊事件。
那么,38 億年~41 億年前這段時間為什么會出現隕石亂飛的情況?早不砸晚不砸,偏偏這時候亂扔“磚頭瓦塊”?科學家們用計算機對當時大行星以及各種小天體的軌道做了模擬計算。行星的軌道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發生變化。大概就在 38 億年前,老大哥木星和二師兄土星發生了軌道共振。所謂的軌道共振就是運轉周期呈現了整數比,比如說 1:2,土星每公轉 1 圈,木星就轉 2 圈。或者是 2:3 的比例,這種簡單整數比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這二位的引力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小行星帶的各種小天體就被太陽系的老大和老二齊心協力給扔出去了。這二位當然是亂扔的,并沒有特定的方向,偶爾有幾顆不長眼的,就奔了地球和月亮。月亮被打得滿臉包,地球也好不到哪里去。按照概率計算,地球上會出現幾個比我國版圖還大的隕石坑。40 個直徑 1000 公里的隕石坑。直徑超過 40 公里的隕石坑足有 2.2 萬個。從時間上看,每 100 年就輪上一次大災,這日子徹底沒法過了。
至此,似乎是證據確鑿,電腦的模擬計算也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似乎后期重轟炸期這件事兒可以板上釘釘了。但是,且慢且慢,美國 2009 年發射了“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這家伙繞著月球拍攝了清晰度非常高的照片。發現月球上的雨海有物質被拋射到了隔壁澄海。澄海、雨海和酒海是月球上三個非常大的撞擊坑。小天體砸出雨海這個坑的時候,很多噴濺出來的碎石顆粒被扔到了隔壁的澄海撞擊坑里,拋射物質會留下痕跡,這事兒錯不了。
這下壞菜了,當年阿波羅登月行動從澄海地區采集的樣本還算不算數?拿回來的是澄海本地的石頭,還是隔壁雨海濺出來的物質?現在已經說不清了。科學家么現在陷入了僵局。所以,他們是早也盼,晚也盼,盼望嫦娥 5 號的取樣來到身邊。嫦娥 5 號取樣的地點遠離了阿波羅取樣的中緯度地區。而且這個地區的年齡要比阿波羅取樣的地區年輕很多。到底存在不存在一個集中的“后期重轟炸期”,就靠嫦娥 5 號一錘定音了。嫦娥 5 號取樣返回在科學上的意義,就是這么重要。
科學家為什么會對后期重轟炸期這么感興趣呢?因為這還牽扯到另外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地球上的水從何而來。有關地球上水的來源,科學家們提出了幾個方向,首先是太陽風吹來了大量的氫離子,這些氫離子后來和氧元素結合形成了水。在地球大氣的高層,每年可以產生 1.5 噸的水。即便是經歷 46 億年,產生出來的水也才不過 67.5 億噸,三峽水庫的庫容都有 393 億立方米,這點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個可能性是地球形成的時候,從娘胎里帶來的。如果你家有岫巖玉做的首飾,你肯定想不到這里面是含有水分的,岫巖玉就是一種蛇紋石,蛇紋石里就含有大量的結晶水,大概能超過 10%,可是誰也沒見過石頭能擠出這么多水來,因為水融合進了每個巖石的分子之中。在地球的深處,到處都是這種含水的巖石,總量非常驚人。如果有一小部分變成液態水,隨著地質活動或者是火山噴發來到了地表,那數量可相當可觀。根據科學家的計算,這些水量大概能有全球總水量的一半。那么,另一半是哪里來的?很有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向地球的時候帶來的。哪個階段地球挨撞的機會最多呢?當然是后期重轟炸期嘛。
小行星上哪里來的這么多水呢?其實呢,太陽系里根本就不缺水。但是,大部分水分都在遙遠的小行星帶以外。為啥呢?這就涉及到一條所謂的“雪線”。距離太陽越近,光照越是充足,溫度也就越高。水都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的,甚至會被強輻射分解。只有遠到一定程度,溫度足夠的低,水才有可能凝結成小冰顆粒,沾染在灰塵上。灰塵帶著水份逐漸凝聚,形成大石頭,逐漸碰撞累積,最后變成大的天體。
所以啊,彗星干脆就是個“臟雪球”。小行星上的水份也不少。后期重轟炸期的毀滅性的災難反而可能給我們送來了生命誕生最重要的物質——水。但是,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問題。氫有一種同位素叫氘,分析小行星或者是彗星上的水分的氫和氘的比值,發現和地球上的是不相符的。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還需要我們對小行星展開更詳細的勘察。最好是派個探測器去打探打探。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意識到,太陽系形成的早期,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到底小行星或者彗星帶來多少水?地球本地有多少水?是在地殼形成之前還是之后?這些都是要通盤考慮的。
總之,要想解開這些謎題,還是要靠航天技術才行。我們需要更多的像羅塞塔號和隼鳥 2 號這樣的探測器。只有大力發展深空探測技術,才能改變天文學“只能看,不能摸”的狀況。但愿我們自己的小行星探測器早點上路吧。